0 1配资炒股官方网
前几天,儿子上晚自习的时候拿出手机来搜题(据他说是搜题),结果被监控发现了。按照规定,要没收一天手机。
第二天课间的时候,班主任找到他,笑眯眯地说:“今天手机就别拿回家了,行吗?”
儿子一听,老师这么有商有量的,也许有机可乘,就说:“不太行。”
老师说:“是有什么困难吗?说出来咱们一起解决。”
听老师这么说,儿子意识到这个手机今天是必须要交了,于是转变口风:“那其实也行。”
于是,高中三年,儿子第一次和自己的手机分别了这么久。
那真是:一日不见,如隔三秋啊。
0 2
儿子回家和我说了这件事,把我乐得够呛。
行吗?不太行。那其实也行……
哈哈,我都能想象出儿子小心试探又强行挽尊的样子。
同时,我也在心里给班主任大大地点了个赞。
我原以为,遇到这类事,老师即便不批评,也要严肃地说几句。
没想到,班主任就这么清风化雨地解决了——温和地坚持了规定,把这些屌屌的高中生们搞得没脾气。
什么是说软话,做硬事?
所以这次当我得知班主任的处理办法,我特别有共鸣。
也许她不知道这句话,但做事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,我觉得她get 到了“说软话,做硬事”的精髓。
0 3
家有青春期孩子,很多家长都掌握不好和他们相处的尺度:
要么一味容忍,忍得自己各种内耗;要么坚持规则,结果搞得剑拔弩张,各种叛逆。
我觉得,对于青春期孩子,最好的做法就是:说软话,做硬事。
规则是要遵守的,这是硬事。
但怎么执行规则,可以用“软”一些的方式。
这个“软”,大有讲究。
它不仅仅是语气上的温和,更是一种心态。
它是一种善意,是一个共情的位置,传达出对孩子的理解和关心。
就像儿子班主任的做法:手机肯定是要收的,但我知道,你也许有一些困难,如果有困难,我可以和你一起来面对,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。
儿子体会到了这层善意,在情感上就不那么抵触和抗拒了。
事实上,下午的时候,班主任又找到儿子,问他放学怎么回家?老师担心他没有手机,没办法买地铁票。
我想,当一个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善意,他也就更能接受规则的约束,和对执行规则的理解。
教育,是有温度的。
0 4
说软话做硬事,本质上,是母性的温和与父性规则的交融。
青春期的孩子,既独立又依赖,既渴望自己做主,拓展边界,又留存着童年期对父母的依赖。
也因此,他既渴望被温和地对待,感受到被包容,被接纳。
同时,他也需要父性的规则、权威,来明晰行为的界限,获得睿智的指引,这让他感受到力量、责任和安全感。
说软话,做硬事,就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。
我想,能够被这样对待的孩子,内心会更加整合、稳定——不会把爱与规则对立起来,不会把自己的存在价值和行为的对错等同起来。
感谢儿子的班主任,让他体会到了这一点。
其实,不只是青春期孩子,我们这些成年人,内心深处不也渴望着这样的理想父母吗?
温和而坚定,既有母性的温柔接纳,又有父性的力量与指引。
写到这里,我想到易经里的一句话:
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
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
说软话,做硬事,母性与父性的整合,这其实说的都是一回事啊。
当父母尽量做到这些,日久天长,孩子也就内化了这两种特质:
对世界有善意,内心有原则,且能够灵活有弹性地应对这个世界
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